期刊导读

洋务派在进行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哪些活动特点

来源:机械科学与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导语:洋务派在进行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哪些活动特点呢? 在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是先有科学创造,后有技
导语:洋务派在进行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哪些活动特点呢?
在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是先有科学创造,后有技术的应用;先有科学革命,后有技术革命,然后才产生工业革命。西方的科学革命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如果以?1543 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发表《人体构造》分别奠定了近代医学和近代天文学的基础,作为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那么,到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的 18 世纪 60 年代,西方科学已经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由牛顿奠定的经典力学在 18世纪盛极一时。在科学方法论方面也形成了以培根、笛卡尔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方法体系。科学的发展为技术革命提供了基础,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开始了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在工业上的应用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从 18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开始,迅速蔓延到欧美,到 19 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使资本主义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从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

地球另一半所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古老的中国并不知情。中国首先看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而其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与先进国家不同,是先从移植工业开始,确切地说是从军事工业开始。这就决定了中国在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上是把与工业直接联系的技术放在首位,洋务运动正是这样开始的。

是以军事自强为中心。洋务运动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从?19 世纪60 年代至 70 年代初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技术,目的是实现中国军事上的近代化,也就是所谓的“求强”活动。从 70 年代到 90 年代是第二阶段,除继续创办军事工业外,也发展民用企业,开始了以“求富”为目的的学习西方产业技术时期,并认识到“强与富相因”的密切关系,把两者结合起来了。但在发展民用企业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军事上的自强。

1874 年是清政府企业经营方针的转折点。该年,因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内部展开了加强海防的大讨论,督抚们就总理衙门所提出的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项要务各自发表见解。从六项条目中就可以看出清政府讨论的重点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大多数人都是从筹饷的角度来谈论发展民用企业的。这在洋务时期兴办的民用企业大多数是与军事上的需要有较为密切关系就可明显地看到。

以学习工程技术为重心。洋务运动以军事工业为开端,后来发展到民用企业。适应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时期发展科技的思路主要以工程技术为重心,而且从始至终,一以贯之,只有等级的提高,没有实质的变化。洋务派很重视译书的作用,曾国藩较早就认识到:“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因为“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特以彼此文义扞格不通,故虽日习其器,究不明夫用器与制器之所以然。”他在主持江南制造局时积极推动西书的翻译工作,聘请了英人伟烈亚力、美人傅兰雅、玛高温等担任翻译,“专择有裨制造书详细译出”,首先译成的就是《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四种实用的技术书。此后江南制造局也一直是注重造船、机械、采矿、冶炼、应用化学、力学、纺织等工程技术类书籍的翻译。

1879 年,严复等第一批船政局出国留学学生即将回国。李鸿章认为当时在闽厂前后学堂的续招学生,“其中不乏颖异之才,于西学已窥见门径者”,可再派到欧洲学习。李鸿章显然认为这些在船政局学习五年的学生已经窥见了西学的“门径”。事有凑巧,严复在此事 20 年后的 1898 年也作了一次关于“西学门径功用”的演讲。同是讲门径,李鸿章的门径只是一些初等水平的科学普及知识,而严复的门径是从谈科学方法入手,可以算是真正的门径了。洋务派对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不甚了解的。他们所看到的和所孜孜学习的只是西方科学技术的冰山之一角。正如梁启超后来所指出的:“盖当时之人,绝不承认欧美人除能制造能测量能驾驶能操练之外,更有其他学问”。

文章来源:《机械科学与技术》 网址: http://www.jxkxyjs.cn/zonghexinwen/2020/1103/336.html



上一篇:钛 钢异种金属层状复合板熔焊对接结合机制及关
下一篇:中国收入最高的100个专业:法学专业倒数第三,

机械科学与技术投稿 | 机械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机械科学与技术版面费 | 机械科学与技术论文发表 | 机械科学与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机械科学与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